大国拥有强盛的军队,以征伐统一为志向;小国则多以坚守为主,依靠灵活的策略求得割据与生存。按理说,在三国鼎立的时代,应当是魏国频繁南征西讨,而蜀国谨慎自守。然而,事实却与常理相反:强大的魏国反而很少主动进攻蜀国,而蜀汉则一次又一次地北伐,似乎不顾国力悬殊,执着而顽强地向中原发起挑战。这种现象究竟出于何因?
在整个三国时期,魏国对蜀国仅发动过三次较大规模的进攻:230年曹真伐蜀、244年曹爽伐蜀,以及263年由钟会、邓艾发起的灭蜀之战。而且,这三次行动在魏国内部都饱受反对。当年曹真准备伐蜀时,陈群、司马懿、孙资等人皆极力劝阻;曹爽发兵时,司马懿与一众老臣也坚决反对;至于最后的灭蜀之役,更是朝野几乎一致持保守态度,就连邓艾本人也不赞同,只是钟会执意支持司马昭,才推动大军出动。由此可见,魏国尽管实力雄厚,却一再表现出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惜战”的态度。
反观蜀国,形势却完全不同。诸葛亮先后五次率军北伐祁山,史称“六出”,尽管其中一次算是防御反击,却足见其积极进取的姿态。此后,姜维更是屡次发动北伐,史书记载其大举行动不下九次,若细分小规模的筹谋出击,总数甚至可达十一次以上。此外,还有蒋琬拟定的出兵计划虽未能实施,却也说明蜀汉自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固后方之后,几乎始终处于谋划北伐的状态。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蜀国仍在筹备对魏的军事行动,可见其一贯方针。
展开全文
魏国为何保守?蜀国为何冒险?这背后既有战略环境的差异,也有政治格局的考量。魏国立国之初确实表现得积极。曹丕称帝前,便趁刘封、孟达失和,派曹真、夏侯尚、徐晃夺取上庸等地,进一步扩展疆域。称帝之后,他又三次大举进攻吴国。但很快,在司马懿、贾诩等人的提醒下,魏国君臣意识到:魏虽强大,但兵力有限,曹丕本人才能远不及曹操,如果持续大规模征战,只会徒然消耗国力。于是,他们转而确立以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为核心的国策,强调屯田,积蓄实力,主张“坐待”吴、蜀的衰亡。
与此相对,蜀汉的处境则完全不同。三国初立时,益州因战乱较少,百姓殷实,人口充足,经济一度并不落于中原太远。但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发生了逆转。魏国占据北方广袤土地,只要安定人心,恢复经济,国力便会迅速增长,远远超过偏处一隅的蜀汉。而蜀汉若只是自守,终将被时代淘汰。因此,诸葛亮和姜维坚持北伐,不仅是军事上的尝试,更是为了打破困局,通过扩展领土改善蜀汉国力。
此外,魏、蜀在政治上的需要也截然不同。魏国已经占据政治中心,自视为“天子之军”,如果贸然出兵而失败,便会损害“天威”,使执政者的威望动摇。因此,魏国的实权派普遍谨慎,倾向于稳定与守成。反观蜀汉,其统治集团由外来势力主导,若要长期压制益州本地派,就必须不断以“汉室正统”的旗号树立合法性。主动出击,哪怕未能取胜,只要不遭重创,便能展现“威武自强”,稳固内部地位。诸葛亮与姜维的频繁北伐,正是出于这种政治和战略的双重需要。
综上所述,魏国因强大而稳固,故多以静制动,依靠时间与国力的积累坐待对手衰弱;蜀汉因弱小而焦急,不得不主动拼搏,以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争取更大生机。大国谨慎守成,小国奋力进取,三国局势的这一特点,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