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校军训的一大奇观,他们通常发生在军训结束的时候,而且不论这所学校规模是大是小,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还是三线以下的小城市。这样的现象都会出现,那就是学生们挥泪送别教官。
大学军训只有短短的十几天,而且同学们大多都在高温下进行类似军事化训练,为什么同学们会对教官产生这么深的情感呢?
可能是这两种心理现象起作用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有些教官对学生非常严苛,甚至动辄体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军训结束的时候学生对教官感到不舍,就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但是从整个军训的群体而言,对教官的不舍应该很少是出自这种心理现象。虽然同学们是在天气酷热,但没有像斯德哥尔摩银行抢劫案的人质那样,在高压恐惧控制下连续呆6天。虽然军训会持续十几天,但也不会让大多数人产生恐惧。而且在军训过程中,教官也不一定一直在高压这学生们做军训。所以,学生很少是因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对教官有所不舍。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产生往往具有以下四个条件:
1.切实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
2.绝望时给予恩惠。
3.隔绝一切除施暴者外的信息。
4.无路可逃。
很显然,学生们在军训的时候,不具备以上几个条件。
刻奇
刻奇,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译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出现的一个词,是指当一样事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后,就由不得别人不对此事物产生这种特殊的含义。
对于军训而言,军训结束的时候,很多学生对教官的离开和集体的解散感到不舍和悲伤,尤其是军训期间,教官人特别好的连队,这就是军训被赋予的特殊含义。而大学新生的入学,对于新生们来说,也是开始成为新的集体一员的时候。而军训时,大家共同训练,共同承担困难,甚至还要共同承担惩罚,这些经历,是促进一个集体形成的最好药剂。
有一本“大名鼎鼎”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叫《乌合之众》,这本书里的内容放到今天有些许局限,但瑕不掩瑜,依然掩盖不了它的“魅力”。在这本书里,就说到了集体易情绪化的特点。而军训这个大学的特殊阶段,已经被一个集体赋予了特殊含义。而这个特殊含义,会在结束时,也就是跟教官离别的时候,将情绪放大到最大化。
虽然也有不少学生并不这么想,但是如果不参与这种情感,就会有一种被集体抛弃的感觉,一旦参与了,就获得了一种融入集体的安全感。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比,刻奇在军训中更为普遍,在现实中的很多场合也都有刻奇存在。
为什么这个现象在大学军训最常见
说到军训,其实不是大学的专属。在中学阶段,都会有军训,但为什么挥泪送教官最常发生在大学呢?
首先要清楚的是,哭着送别教官是一个集体行为。大家情绪到那了,眼泪自然就流出来了。
初中和高中的军训大多都比较短,最多不要一个星期了,而且一天的军训时间也不会长。这么短的时间,也不会跟教官产生多大的情谊。而大学军训则不同,不光军训时间长,一天除了基础的训练,有时候还要练一套军体拳什么的。这么长时间的陪伴下来,刚好达到了大家形成集体共识的时间。军训之后,通常都会有一次班级的大聚餐,这也是对集体的形成达成共识。
正式进入初中、高中之前,大家都有明确和统一的目标,那就是升学,所以军训对于集体的形成效果偏弱。但到了大学,大家的目标就不是特别统一了,有人是奔着考研,有人是为了找好工作。军训把目标不同的人群,通过统一的训练,变成一个集体的效果就更强,集体所推动的一个效果就更强了。
未来大学还有更多有料的生活等着你
很多同学的军训即将结束,或者已经结束,可能有些同学看到这篇文章前刚刚哭完送走教官。我也很感谢当年军训时的教官。军训之前觉得,教官无非训练时候一起晒晒太阳,有什么可怀念的。但是到了军训的时候,遇到了好教官,让你少站会,阴凉地呆会,多休息会。这种感觉,真香~遇到这样讲人情的教官真的很好。
虽然好的教官值得怀念,但教官只是你生命里面的过客罢了。军训时形成的集体也注定只是短时间的团结。真正的集体一定是志同道合的人自发组成的,可能规模小,但是有共同的目标,真正的集体不是靠刻奇而维护的,而是靠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成长而维护的。
作者:学霸侠
部分资料来源:《乌合之众》、心理健康教育、伟大的车尔尼、一只莫感情的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