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616 在理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理县人民政府县长  依当措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15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下,在政协理县委员会的民主监督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聚力落实“2213”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

一、顶住下行压力,县域经济持续向好

始终保持加快发展定力,坚定生态经济发展方向,落实稳增长措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预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23亿元,同比增长11.4%

生态农业持续增效。改造中低产田1200亩,新建机耕道60公里、农村桥梁37座,改善灌面4400亩。示范推广果蔬新品种35个,定植特色水果38万株,建成农业实验示范园33个,优质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理县甜樱桃、红富士苹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创建全州首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农产品质量三级立体监管体系更加健全。依托成都鲜果电商联盟、四川阳光绿源等电商平台,“互联网+农业”强劲发展,有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肉类和果蔬产量不断增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8亿元,同比增长7.8%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出台扶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协调企业贷款1.49亿元,为20户困难企业办理缓缴保险费200万元。新增工业储备用地80亩,绿色集中区35KV输变电站及线路带电试运行,薛孟路改造加快推进。长化宏光盐化工稳定生产,宏昌晶体蓝宝石项目顺利投产,协鑫硅业一期项目平稳运行;高原绿谷拓产扩能,米老头食品加工企业即将试生产,园区积聚发展态势良好。深挖水电潜力,梭罗沟二级和芦杆桥电站并网发电,全县水电装机突破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42亿度。2015年,预计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94亿元,同比增长8.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9.91%

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投入资金7572万元,完善提升景区道路、旅游公厕、信息化管理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米亚罗红叶风景区开发,毕棚沟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国检。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87万人次,规范提升乡村酒店(农家乐)9家,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个、精品村寨3个,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规范发展。莎朗风情酒店等5家涉旅企业和桃坪村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旅游示范带动效应持续扩大,涉旅接待户突破700家,床位达到21000余张。积极参加旅游推介,高水平承办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秋季),文化旅游备受游客青睐,旅游市场持续“井喷”。2015年,预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同比增长21.2%;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2.6%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茶马古道游人中心、乡镇农产品集中交易点建成投用,商贸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城乡市场物资充足,价格稳定,秩序良好。旅游带动餐饮住宿、物流运输等传统消费持续走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新兴业态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2015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20.3%

项目投资势头强劲。扎实开展多元招商,鼓励返乡创业,签约孟屯河谷旅游开发、城镇供气等项目7个,协议投资40亿元。加强工程建设环境整治,汶马高速征地拆迁强力推进,足额兑付征拆资金2.37亿元,理县段建设全面铺开。古尔沟温泉小镇项目落地建设。争取预算内项目14个、投资3644万元,米亚罗红叶旅游基础设施、杂谷脑河堤等一批项目竣工投用;沙坝民族团结进步新村等28个在建项目加快推进。2015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9.5亿元,超目标任务7亿元,同比增长20.8%

财税金融稳健运行。强化税收征管和非税收缴,依法应收尽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严格预算执行,优化支出结构,全力保障重点领域和民生项目需求,财政收支总体平衡。2015年,实现地方财税总收入8.85亿元,其中,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亿元,超目标任务2864万元,同比增长5.31%;财政支出8.63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到62.5%。积极搭建银政企互动平台,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止1230日,各项存款余额23.73亿元,贷款余额19.08亿元。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天保二期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新增退耕还林3500亩、义务植树3.6万株,森林管护178.6万亩。9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竣工投用,19处加快推进;治理水土流失19.3平方公里,新增生态河堤3511米。严格环境执法监察,强化节能减排和环保监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可控,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二、立足全民普惠,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公共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在全州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平台。薛城、下孟等5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学前教育成果持续巩固,学前儿童三年毛入园率达到103%。助学帮困575人次,藏区“9+3”计划、“三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公平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强化师资培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硬上本科人数同比增长80%。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卫生计生惠及于民。薛城中医馆建成投用,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取得成效。大力提升县医院服务能力,全面推行分级诊疗,转诊率同比下降11.3%。新农合受益人数持续增加,补偿资金达到1391万元;省内异地医疗即时结算补偿389.8万元,惠及1858人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扩面,乡村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93%,专家会诊、巡诊义诊、免费体检2万余人次。婚前免费体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逐渐普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地方病、重大传染病防控成效明显,国家二级甲等疾控机构创建通过评审。

文化体育惠民乐民。加大藏羌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保护,新增非遗传承人56名,民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羊皮鼓舞、博巴森根等文化精品亮相国内国际舞台,嘉绒若木纽节、通化白石祭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建乡镇固定数字电影放映点7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搭建完成,广播覆盖率达到92%,电视覆盖率100%。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实用技术创新进步。建立县级科技人才库,入库专业技术人员突破1000名。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1.9万人次,莴笋标准化生产、甜樱桃套袋等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羊肚菌人工栽培12亩。申报省、州科技项目8个,争取科技补助资金182万元;荣获国家授权专利8项,青稞咂酒工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等4个项目荣获州科技进步奖。

其他事业统筹推进。创建省、州放心粮油示范店2家。《理县年鉴》(2011-2012)出版发行。统计、妇女儿童、红十字会、外事台侨、残疾人、保密、档案、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稳步推进。

三、注重协调统筹,民生民利持续改善

脱贫攻坚全面铺开。以高半山村寨和深沟远寨为主战场,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实行规范动态管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36个村、787户、2907人。坚持面上破共性难题,点上抓精准滴灌,整合项目资金,完成东山、打色尔扶贫整村推进项目,16个村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甲米、院子等村扶贫成效逐渐显现。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脱贫276户、1082人。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在全州率先实行“五险统征”一站式服务,参保人数达到2.34万人次,征缴基金5234万元,发放社会保险待遇4474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持续扩面,参保缴费1.2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4.6%4.2%,及时足额发放资金761万元。城乡医疗救助773人次、发放救助金206万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参保缴费353人。新建日间照料中心5所,居家养老服务惠及80岁以上老人。新建藏区新居60户、乡镇干部周转宿舍90套;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153户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城乡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发展三次产业,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空间得到拓展,就业容量不断扩大。针对性帮扶重点人群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96个,城镇新增就业596人,劳务转移输出7200人,引导43名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集体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补奖等政策,农民政策性人均收入达到867元。2015年,预计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085元,同比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0元,同比增长9.8%

基础设施完善提升。新建通村公路965公里,维修56349公里,安装安防设施63个村108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藏区新增饮水安全工程竣工投用,新建净水设施45口,安装引水管道96000米,安全饮水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资金400万元改造夹壁110KV变电站,即将接入米亚罗35KV变电站供电,米亚罗地区用电条件将逐步改善。新建通信基站33个,建成光网村寨6个,信息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县城绿化亮化和120户棚户区改造全面完工,城市形象持续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桃坪撤乡设镇顺利完成。城镇化率提高到35.2%

四、突出标本兼治,社会治理务实创新

基层法治创建成效明显。全面规范村规民约,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和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社会自我管理作用充分发挥,丘地村成功创建四川省依法治村示范村。深入推进依法治违、依法治旅、依法治电、依法治访,基层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医患纠纷、食品安全等领域调解平台,调处化解矛盾纠纷543件。持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49人次。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六五”普法通过验收。

民族宗教健康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创建加快推进,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更加融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文明和谐平安寺庙三级联创达标升级。坚持以社会大民生带动寺庙小民生,寺庙实现“四有、三通、三覆盖”。

社会秩序更加规范。属地管理、行业监督、层级负责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交通客运、特种设备、易燃易爆物品等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全县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健全,预案体系更加完善,应急处突能力得到提升。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禁毒、缉枪治爆等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公共安全得到保障。

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人民武装、武警和消防官兵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军政民关系更加融洽。

各位代表,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始终把“三严三实”作为干事创业的基本准则,并努力践行于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强化依法行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常态化,健全法律顾问制度,扎实推进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权力基本实现依法规范公开运行。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办理答复人大代表建议38件、满意率100%;政协委员提案59件,满意率98%。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全面深化正风肃纪,精文简会卓有成效,“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4%,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取得实效。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回顾“十二五”,全县人民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取得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巨大成就。

过去五年,是县域经济增量提质,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五年。我们顶住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县域经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势头强劲。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6.1%,连续突破10亿元和20亿元大关,超过全国、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加35.6亿元,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跻身全州亿元县行列,年均增速17.6%。全部工业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3.3倍,年均增速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十一五”末的2.4倍,年均增速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增加6565元,年均增速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一五”末增加12304元,年均增速11.9%。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0.8倍和10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55%53%

过去五年,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经济强劲发展的五年。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条件,着眼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发展之路,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态农业体系日益健全,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深度开发,循环工业链条不断延伸,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批优势企业逐渐成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家。旅游要素不断完善,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成功创建2个国家AAAA级景区,“赏红叶、浴温泉、住寨子,体验藏羌风情”享誉省内外,全域旅游、全民参与、全程服务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成功创建四川省旅游强县。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极大改善的五年。我们着眼均衡普惠、共建共享,投入资金17.6亿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条件。在全州率先推行“一村一幼”,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在均衡发展中提升质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小时医疗服务和半小时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个,创作古羌神韵、屯兵印象等一批文化精品,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71处,应急排危240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住房安居、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民政救助等惠民政策高效落实,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过去五年,是城乡建设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五年。我们以高半山村寨和深沟远寨为重点,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持续巩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成果,成功创建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累计新建通村公路193公里、安装防护设施164公里,通村公路通畅率、危险路段防护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加快安全饮水、农田灌溉和河堤建设,新增(改善)灌面11000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万余人,建设河堤11.67公里。新建220KV110KV等输变电站4座,架设线路332公里,电力网络结构更加完善。金融网点、广播电视、移动通讯覆盖更广,群众生活方便快捷。

过去五年,是综合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活力有效释放的五年。我们在改革中破瓶颈、求发展,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动力不断增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更加优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80项行政审批事项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在全州率先启动“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764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对口援建、区域交流、校地合作不断加强,累计引进招商引资企业12个,到位资金30亿元。

过去五年,是依法行政不断升华,法治政府加快建设的五年。我们认真落实依法治县方略,深化“六五”普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正在形成。建立政府权力清单,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配套制定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标后管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制度10余项,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法治创建,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惩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法治政府形象深入人心,成功创建州级法治示范县。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所取得的成绩为理县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理县委员会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更是全县上下团结奋斗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各人民团体,向驻县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理县发展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理县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还偏小、发展质量还不高、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民生需求持续增长、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三五”展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理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根据中共理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人民政府准确把握大势,认真审视县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提交本次大会审查。我们将按照大会审查批准的《纲要》,全力推进“十三五”各项工作。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把理县建设成为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成渝都市民众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福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经济指标:202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达到34.28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74522元,年均增长7%;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6亿元,年均增长2.3%;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9亿元,年均增长8%;旅游接待915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9.4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2亿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00元,年均增长8.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73元,年均增长13%;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

按照《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

奋战五年,让理县经济发展更加优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发展速度,持续扩大经济总量,推动三次产业相融互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生态农业体系更加健全,生态农产品供给更加充分,多元特色效益生态农业基本成型。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互动循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核心景区拓景提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旅游目的地带动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比优化为8.755.735.6

奋战五年,让理县生态魅力更加彰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在美丽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美丽。到2020年,杂谷脑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减少,森林、湿地、草地及生物多样性得到合理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43.8%;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预期,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0%;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奋战五年,让理县改革动力更加强劲。坚持对内改革破壁垒,对外开放促发展,积极对接落实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空间,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到2020年,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初见成效,政府职能职权更加清晰,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平台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开放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奋战五年,让理县社会环境更加祥和。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加强基层法治创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到2020年,孝老爱亲、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爱岗敬业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素质极大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民族团结和睦,宗教健康发展;法治理县建设成效明显,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安定祥和,群众安居乐业。

奋战五年,让理县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坚持以实施高半山精准脱贫攻坚为突破,让群众过上更好、更有质量的生活,到2018年底在全州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到2020年,道路通行通畅能力大幅提高,农村电网全面升级,水利、市政、通讯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义务教育向更高层次均衡发展,健康理县建设取得实效,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功,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可贵、蓝图宏伟。让我们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志气,敢为人先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书写理县跨越发展新篇章!

2016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脱贫奔康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4.05亿元,同比增长8.2%;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3亿元,同比增长1%;旅游接待47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30.68亿元,均同比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同比增长14%;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55元,同比增长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597元,同比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绿色生态,提升发展质量

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国际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启动孟屯河谷等旅游资源开发,加快米亚罗红叶风景区建设,持续提升毕棚沟、桃坪羌寨景区品质,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完善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制定理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以市场倒逼服务提升,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力争培育省级特色旅游示范乡镇(村)2个。深入推进文旅互动、农旅互动,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文化性、体验性。依托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实施精准营销,持续提升旅游市场占有率。

加快生态农业提质发展。夯实路、水、田等农业基础,新建灌溉水渠(管道)177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000亩,土地复垦整理595亩。坚持最佳适宜原则,示范推广果蔬新品种20个,补植定植果树苗木38万株;扶持发展一批优势专合组织,培育45户规模养殖户。积极开发现代农业潜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果蔬采摘、庭院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培育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提升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加快绿色循环工业稳步发展。持续扩大水电增量,督促大阪召和两岔口电站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发电小时和电力直供,提升水电生产效益;探索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争长化宏光盐化工、宏昌晶体达产达能,推动协鑫硅业一期项目满负荷生产,力争年内启动余热发电和硅粉加工项目,增强园区内生循环发展动力。督促米老头食品加工企业全面投产,引导高原绿谷开拓市场,不断壮大绿色食品加工集群。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强化服务管理,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

加快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区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展销平台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强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引导“互联网+”向特色农产品营销、旅游宣传、政务服务等领域拓展。整合邮政、供销等服务网点,完善电子商务流通体系,推动线上交易与线下服务协同发展。

加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加快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补植补造和管护,维护草畜平衡,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扎实推进桃坪谢溪沟泥石流等10处地质灾害治理,力争实施应急排危16处,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新建出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下孟空气自动监测站。投入资金2000万元,实施农村污染治理。全面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关,强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污染防治,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消费,加快低碳县建设。

二、坚持项目牵引,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严格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机制,强化协调服务,创优建设环境,加快土地、房屋征拆等工作进度,确保汶马高速公路理县段建设加快推进。督促加大古尔沟温泉小镇项目资金投入,确保一期项目开门营业,启动二、三期工程建设。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扎实推进理小路、理黑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狮子坪水电站还建路建设;硬化通村路46公里,改善提升61公里,安装安防设施20公里。实施薛城城镇供水和县城净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提高饮用水质量。启动梭罗沟、塔斯等村节水灌溉工程,院子至西山、板子沟至熊耳引调提水工程。积极争取农网(配网)建设项目,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加快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县城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100%4G网络覆盖国道沿线和重要集镇。

提升城镇建管水平。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套编制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规划,注重执行效能,提高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启动古尔沟、薛城百强试点集镇建设,提升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快落实城镇供气项目,启用甘堡耳浦垃圾填埋场,不断完善市政功能。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争创4个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

三、坚持共建共享,普惠发展成果

聚力推进脱贫攻坚。突出“六个精准”,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及36个贫困村项目实施方案。扎实开展贫困对象复核比对,全面完成“五个一批”归类认定。坚持连片扶贫、精准扶贫双轮驱动,统筹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就业扶贫等“七大行动,分类落实慢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12个专项扶贫方案,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力争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脱贫人口达到219户、856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依法治教,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加强助学帮困,促进教育公平,学前儿童入园率、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最大限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化素质教育,创新民俗文化进校园,逐步推进藏汉双语教学。

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大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持续提升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病人转诊率同比下降10%。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率达到100%,全科医生覆盖率达到90%。深化健康促进,力争慢病康复医疗和中(藏)医特色专科覆盖率达到40%。持续开展义诊巡诊,认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能力。完善卫生应急救援服务体系,提供快速高效的卫生应急救援服务。积极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改造提升5个乡镇文化站、2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培育羌绣、民俗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展示民族特色文化魅力。培育民间文化艺术团体,鼓励文化艺术创作。依托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孝善和”文化,塑造新风正气。加强健身场所建设和体育设施配备,倡导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

扎实推动就业创业。大力发展三次产业,不断增强吸附就业能力,积极拓展创业空间。持续开展“订单式”就业培训,加强无业青年、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165个,新增城镇就业520人,劳务转移输出7100人。强化帮扶支持,鼓励自主创业,力争引导4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优化社会保障服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困难群众住房安居条件。投入资金312万元,鼓励78户群众自愿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持续提高新农合报账比例,不断扩大大病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范围,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方便群众就医。扎实推进汶马高速公路建设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关心“三留守”人员,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确保城乡群众均等享有社会保障服务。

四、坚持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加快保险向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提升服务质量。推进PPP试点和预算绩效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产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全面启动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社会投资热潮。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深化与汶川、茂县等兄弟县交流合作,探索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等领域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浙江省、遂宁市对口支援,深化人才培养、旅游推介等领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良好格局。依托成都理县商会,定向推介返乡创业招商项目;围绕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力争签约4个项目,协议投资40亿元。

强化人才科技保障。健全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的人才机制,加快引进教育卫生、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紧缺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申报专利10项。深化科技成果运用,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启动“七五”普法,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提高社会法治化治理水平。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完成第十届村民委员会(社区)换届工作,提升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加快培育专业型、复合型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依法治寺、以戒管僧,积极开展省、州平安和谐寺庙创建。加快构建信息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群众安全感。

五、坚持法治思维,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依法行政。深化政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切实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行政权力清单,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强化为民施政。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努力使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意愿。扎实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服务。深化“两集中、两到位”,规范提升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扎实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完善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勤廉从政。持续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进正风肃纪常态化,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各项规定,实现依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跟踪监督检查。坚持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把有限财力更多地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以勤勉务实、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展示于民、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脱贫攻坚、决战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中共理县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开启“十三五”发展新征程,建设生态理县、幸福理县、法治理县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2213”重点工程:2”是指两项重点工程,即以汶马高速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畅通工程和以古尔沟温泉小镇为主的拓景扩容提升工程;“2”是指两项难点工程,即以高半山为主的脱贫攻坚工程和以藏羌文化传承为主的软实力提升工程;“1”是指关键性工程,即抓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3”是指三项基础性工程,即基层法治创建、乡村旅游规范和招商引资落地。

2.“互联网+:即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提升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创新力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即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认定推介的百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万名“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品牌。

4.环境保护“三同时”: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5.“三免一补”:“三免”即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一补”即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初中困难学生生活给予补助。

6.“五险统征”: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实行统一征缴。

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围绕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由各级政府营造创业创新环境,鼓励群众自主创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就业、创业、创新的多样性激发经济活力,培育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引擎。

8.“四有、三通、三覆盖”:“四有”即有联系干部、有规章制度、有广播电视、有寺庙书屋;“三通”即通路、通饮用水、通电;“三覆盖”即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寺庙管理机构成员补助全覆盖。

9.“一照一码”:即通过“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将原由三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10.“三严三实”:“三严”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实”即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1.“三公”经费: 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12.“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3.“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等6个方面精准。

14.“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连片扶贫带动一批。

15.“七大行动”:即基础设施扶贫行动、产业就业扶贫行动、软实力扶贫行动、科技扶贫行动、信息化扶贫行动、生态扶贫行动、党建扶贫行动。

16.“三留守”人员: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17.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简称公私合营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质量和供给效率。

18.“七五”普法:即实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

19.“两集中、两到位”:即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附件下载:

审核: 责编:
分享到:
0